一生痴迷果树种植 72岁老果农带领乡亲走开云(中国)Kaiyun·官方网站 - 登录入口上共同富裕路

发布时间:2024-10-29 19:00:06    浏览:

[返回]

  kaiyun入口1月16日一早,72岁的阳洪明率领技术服务队前往四川广安市,为当地一家果园提供果树嫁接服务。

  阳洪明是四川巴中市恩阳区关公镇骑龙村的一位种植业主。1978年,他在贫瘠的土地上种下第一株果树,成为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。45年来,在他的带动下,各类果树绿遍山乡,关公镇也成了巴中市知名的“水果之乡”。近年来,阳洪明带领这支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技术服务队,活跃于周边的广安、广元、南充,最远的去过成都金堂,经他们妙手施治,不少濒临倒闭的果园起死回生。

  “只要有需要,我还跑得动,就要把技术传下去,带动乡亲们一起富。”一生痴迷于果树种植、拥有50年党龄的阳洪明表示。

  隆冬时节,阳洪明的果园正值收获季。阳光打在苍翠欲滴的叶片上,红彤彤的果子将躯干壮硕的果树压弯了腰。极目远眺,坡岭沟壑满目皆绿。

  “45年前可不是这个样子。”阳洪明说。骑龙村土地贫瘠,砂石遍地,土层极薄,只能种红薯,种玉米都难,乡亲们生活较为艰难。

  1978年,时任生产队长的阳洪明,被组织派往临近的甘泉乡参观,当地的无核桔发展较好,是巴中市罐头厂的重要原料基地。回来后,阳洪明立即行动起来,带领8个好伙伴上山了,先将块头较大的砂石炸碎,然后将四周的泥土聚拢来,种下属于村集体的第一株柑桔树。

  阳洪明对于果树的兴趣,大约萌生于1958年。屋后的一棵柑桔树大丰收,母亲摘下了装了好几背篓。果肉新鲜甘甜,一口咬下去,甜蜜蜜的滋味直达心底。这株果树也成了家里的“摇钱树”,卖果子的收入竟然支撑起家里的大部分开销。

  阳家尝到了甜头,但即便如此,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,种果树并不算乡邻们认可的“正经事”。他和伙伴们挥汗如雨开山放炮时,大多数人冷眼旁观,不相信种红薯的土地能长出果子来。

  1981年分田下户时,有村民表示,种过果树的田地自己坚决不要。三年后枝头挂果,树下种植的花生也获得丰收,原来持反对意见的村民纷纷转变态度,村里用卖果子的钱补贴他们,家家户户买回来果苗,无核桔、红桔逐渐替代红薯、玉米。

  骑龙村属浅丘地貌、光照充足,柑桔个头饱满、水分充足、味道甜美,极受市场欢迎,良好的收益与阳洪明的示范作用,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种植热情。

  1985年,阳洪明主动辞去村主任职务,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十来亩果园里。家庭收入日益增长,率先盖起了小洋楼,还在房前屋后种植花木,培植盆景,挖塘养鱼,庭院经济搞得红红火火。被共青团四川省委授予“新长征突击手”,上世纪九十年代,被评为“致富奔小康能手”、“乡村园林艺术家”。

  当地的罐头厂倒闭之后,阳洪明及时调整品种,淘汰了低端的无核桔、红桔,改种经济价值较高、市场销路好的时令水果。近年来,在恩阳区农业农村局支持下,他探索无公害种植,在地面种植三叶草等植物,既能抗旱保水,又无需除草剂,坚持使用农家肥,拒绝杀虫剂。产品被省农业农村厅认证为“无公害农产品”。他种植的“爱媛”、“春见”等水果,虽然价格高于同类产品,但因绿色无污染,依旧是市场上的抢手货,尤其每年春节前后更是供不应求。

  45年来,在阳洪明的带动下,骑龙村果园面积不断扩展,特色水果种植成为骑龙村乃至关公镇的主导产业。“水果种植看关公”,关公镇也成了巴中知名“水果之乡”。因为阳洪明对当地产业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,多次获评“优秀员”,被恩阳区总工会评选为“金牌工人”。

  “枝条不挨枝,叶子不挨叶,左右不拥挤,上下不重叠,才能最好地发挥光合作用”在乡亲们的果园内,阳洪明不厌其烦地向大家强调修枝的注意事项。

  嫁接、修枝是一门技术活,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实践,阳洪明形成了自己的独门绝技,几乎达到了“随心所欲”的地步。“我和老伴年纪都大了,树太高爬不上去,就把枝条修剪为‘开心型’,让枝条向低矮处生长,手一伸就够得着。”一些种植户经常请阳洪明上门把脉问诊,他观察一番后,三刀两剪,果树就达到了最佳的通风透光效果,产出来的果子外表一致,色泽好口感佳。

  在阳洪明手把手传授之下,骑龙村多位留守老人都成了种植能手,当忙完自家果园里的事,阳洪明就组织大家,到附近乡镇或市内其他县区作技术指导,名声也越来越响。近年来,这支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年服务队,活跃于巴中市内或周边城市,种植户或果园老板专车接送,包吃包住,每人每天可挣200元工资。一些品相不太好的果树,在他们手里“枯木逢春”,有几家管理不善濒临倒闭的果园,经他们对症下药也重现生机。

  “大家一起富,才算真正富”,每年收获季,看到乡亲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,就是阳洪明最开心的时刻。“只要我还干得动,就要带乡亲们继续干下去。”阳洪明说。

搜索